网站首页 > 新闻媒体 > 行业新闻 >

日式养老,在中国真的通用吗?

2021-03-29 14:29:26   来源:
提到“老人”,我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日本。日本现在已经完全步入了老龄化社会,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都体现着“老龄化”。比如医院中病床、卫生间的设计,处处都体现着对老人的“关怀”。日本也出台很多倾向老人的政策,比如看病负担比例降低到20%,规定疗养中入院的饮食费用标准等。日本有一个产业,叫做“介护产业”,简单来说就是“养老院”一样的地方,有专人照看老人晚年生活。近年,日本的介护产业瞄准了“中国市场”,不少日本企业都参与竞争。作为日本强项的“服务业”之一,日本企业是否真的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呢。

据统计,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突破了2亿4900万人,按照这个发展速度,预计2050年左右会达到5亿人。顺便说一下,日本人口大约有1.3亿人,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有3500万人左右。从人口数量来看,我国的潜在市场规模是日本的10倍以上!可以用“兆级”来形容。国内养老产业的相关人士也十分关注该展会,我认为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:
许多养老产业的公司和相关人会齐聚一堂,交流最新的情报。每年都会出现新型的养老方式和设备,只要参观了展会大致能够明白后续的发展方向和潮流;许多国际展商一同出展。2019年参加该展会的日本企业有79家(包含共同出展),与5年前相比增加了30家,充分表明了日本企业想要加入中国市场的决心。同时,日本以外如美国、德国、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纷纷出展,特别是欧美企业十分显眼;

所以,参加此次展会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的养老潮流,也可以看出外国企业的最新理念,有如此多的利点,必然会引来很多产业相关人士前来参观。
中国的养老市场“不简单”

与一位日本介护产业相关的人士聊天时,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,那就是:中国的养老市场“不简单”。从事几十年养老事业的他口中,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相当的“吃惊”,但是随着沟通的深入,我发现国内的“养老市场”是有着浓厚的“中国特色”。实际上,和数年前相比,最近进入到中国养老市场的日本企业的“意识”发生了极大的转变。最开始日本企业认为:想要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开始养老事业,就必须建一座巨大的“养老院”(日本称为:老人ホーム)。而现在,“日本企业不要轻易开设养老院”的想法占据了日本企业的主流。其实理由很简单,日本企业经过实践发现,在中国开设的日式养老院,没有吸收很多老人的入住,而且从事介护的员工也不容易培养,最终只能走向“关门大吉”的道路。

日本的“亚洲健康构想”

原本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养老市场,并非是中国养老吸引日本企业,而是日本政府推行的“介护出口政策”。日本的介护产业随着人手不足以及社会保障经费的制约等问题,逐渐缩小,于是在2016年日本经济产业厅提出“亚洲健康构想”,想出口日本的医疗、介护相关的技术和专利。2017年以后,该战略被上升到“日本发展战略”之一,于是介护产业的国际化逐渐展开。同时,日本经过调查,发现许多亚洲圈的人(特别是中国人)到日本养老院进行参观,而且评价非常高。于是日本企业就打着“日式介护”“日本品牌”的口号,纷纷来到中国。

其中动静最大的当属“日医学馆”,野心勃勃的加入中国养老市场,并且提出“通过日本式养老护理,为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”的口号。但是,这些抱着“野心”来到中国的日本企业,大多数已经陷入整合、重整的泥潭,并未听说哪家日本企业获得了“巨大成功”。
日本企业为无法玩转中国养老市场?

那么文章写到这里,肯定有人会问:为何日本企业没有在中国养老市场取得成功呢?从我接触的日本产业人士以及自身经验来看,主要有下面3点:
调查不足,特别是“选址”方面尤为明显;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人的习惯、文化以及爱好;(同样为中国人,也会有很大的地区差异)缺乏成本以及商务意识;

关于上述三点,在下面我会重点分析。
调查不足

最开始在中国开设养老院的日本企业选址有很大问题,他们多是和一些没有经验的房地产商以及IT企业合作,属于明显的“调查不足”。在日本的养老院,一般开设在较为偏僻的地带,但是国内的养老院,选址十分重要。上海某中国系养老企业董事这样说到:国内的养老场所最重要的就是选址,其次是保证从业人员。对于外国企业来说,其难度更高。如果不是和十分熟悉中国市场的企业合作的话,是很难成功的。这家中国系养老企业在上海有13家养老院,每家养老院入住率都是100%,从业人员的离职率只有1%。从这些数据来看,可以说是“中国最成功的养老企业”。

其成功的最大因素就是选址,该企业的养老院都在十分方便的都市地带,因此能够极大方便从农村而来的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工作,这些从业人员同样也反馈自己的“精力”和“耐心”给到老人。其结果就是,离职率低并且介护质量高,达到一个双向的“良性循环”。在日本,许多大型的养老设施为了能够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,一般将养老设施建设在郊外,因为土地成本便宜,可以节省大部分的成本。并且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日本业内“默认”的规则,所以日本企业来到中国投资的时候,并未考虑太多选址的事情。这也就导致,日本企业难以保证从业人员和入住人员,这种决策在中国是“致命的”失败。
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人的习惯、文化以及爱好

中国养老设施和日本养老设施最大的不同是“理念”,日式介护的理念是:维持老人残存机能和自立。在日本的养老院,大多是老人尽量靠着自立来应对自己的生活,而介护人员起到“辅助”的作用。但是这种理念在国内并不被理解,很多人认为:我将老人送到这里,就必须24小时满足老人的所有要求,做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。这一关就难到了许多日本企业,如何向中国人介绍这种理念,成为了一件头疼的事情。

另外,现在的老人多是1940年~1960年代出生的人口,其喜好和习惯完全不同,根据每个人的习惯和爱好进行房间设计也是十分重要事情。上海城市区域已经开发完成,无法再建设新的大楼,必须是采用“旧房改造”的方式。但是上海有许多房屋改造相关的规定,对于外国企业而言,无疑是“难于上青天”。所以完全按照日式介护的方式进行推广,只能取得“失败”而已。
缺乏成本以及商务意识

日本介护产业做的很好,但是那正是因为日本有介护相关的政策才能够做到这一步。日本施行的有一种叫做“介护保险制度”,该制度是以“收入”为前提来进行的介护服务。虽然中国也有一部分城市施行了类似于日本的保险制度,但是受众面依然很窄。在日本,介护产业与其说是“生意”,不如说是“福利”。所以,日本企业天生对于介护产业的“商务以及成本意识”就不强。日本企业可以提供“高价值高服务”的介护,但是无法提供“便宜且符合市场”的介护。

同时,日本企业也存在“国际业务人员不足”“资金链脆弱”等劣势,很难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介护产业。前文中提到了上海的一家养老院,其实这家企业的董事曾经提议开展“老年痴呆”老人专业服务的想法,并且还咨询了许多日本“老年痴呆的专家”,想到导入日本应对老年痴呆的技术。最终结果是不符合预算,引入日本技术的成本太高。
日式介护,未来是否能够在中国成功?

那么,日本企业经过如此多的“挫折”,是否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呢?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商机存在的。比如日本生产的福利相关的机械、康复治疗仪器等十分优秀,但是价格较高,可以采用租借的方式开展业务。并且,以前国内并未有老年痴呆症的“概念”,许多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大多是被“隐藏”在家。但是,随着老龄化的进展,老年痴呆症也被社会关注,而日本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十分发达,许多康复设施的治疗手段大多都来自日本。其实国内已经有许多小型的老年痴呆症康复中心!

Rehabilitation,这个词语或许很多人已经知道,但是具体要做哪些事情,又有什么样的标准,在国内依然不明。许多机构也想构筑“康复体系”,但是苦于无门路引进。日本的企业,如果能够在国内找到熟知当地详情的合作伙伴,打开市场指日可待。
结束语

未来养老产业必然会快速发展,因为从人口推移来看,我国将要面临全世界最为“迅速”的老龄化,并且经历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曾经历的“庞大老龄社会”。现在养老产业的发展只是“兴起”阶段,当然也不用羡慕国外的养老设施,因为随着发展,我们必然会形成一套只有中国才有的“养老模式”。




 

上一篇:养老保险和社保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?
下一篇:节税养老,两个“老”问题,一个好办法

相关栏目
相关新闻